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博士學位。1996年10月通過考試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口腔正畸專科院員。2001-2002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正畸科任訪問教授。 教育部最早國家級精品課程《口腔正畸學》的負責人、教育部資源共享課《口腔正畸學》課程負責人。開發和應用自主研發的MAS種植體支抗系統。獲省部級獎項8項。近5年共主持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經費總額達1800余萬元。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2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及國家發明專利各1項。
1993.08-1996.01 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正畸科 講師、主治醫師
1997.06-2000.03 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正畸科 副教授、副主治醫師
2000.04-2002.05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正畸科 副教授、副主治醫師
2002.06-2001.12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正畸科 教授、主治醫師
2004.12-2007.09 獲聘為美國凱思大學牙醫學院兼職教授
1998.02-2010.05 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正畸科 副主任
2010.06-2015.07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正畸科 主任
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技術;自鎖低摩擦矯治技術;隱形矯治技術;成人綜合正畸治療;正畸-正頜聯合矯治的臨床研究;正畸牙齒移動的機理與免疫調控;生物礦化材料及干細胞在口腔組織缺損修復的應用;骨性錯頜畸形相關遺傳學基礎;顳下頜關節骨關節炎發病機制;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在口腔醫學方面的應用。
從正畸臨床出發,以“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技術、自鎖低摩擦矯治技術、隱形矯治技術、成人綜合正畸治療、正畸-正頜聯合矯治”等為臨床前沿研究方向,在國內首先提出了系統術前術后正畸治療的規范、正畸聯合牙周系統治療牙周病新理念及微螺釘種植體支抗的系統規范;實現了改進正畸治療技術、擴大成人正畸治療范圍并提高療效的目標;將Invisalign(隱適美)矯治技術引進中國,并率先在國內開展隱形矯治矯治及拔牙病例的探索,并取得了開拓性的進展。
同時,將臨床問題與基礎研究緊密結合,通過建立動物模型,針對正畸牙齒移動的機理及免疫調控、生物礦化材料及干細胞在口腔組織缺損修復的應用、骨性錯頜畸形相關遺傳學基礎、顳下頜關節骨關節炎機制以及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在口腔醫學方面的應用等,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并在國際正畸領域初步提出了兩個創新性概念:Bio-orthodontics(生物正畸學)、Immu-orthodontics(免疫正畸學)。
先后主持、參加和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2項、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項、“985工程”項目1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專利號:ZL200320124802.0)、首都醫學科學發展基金項目1項等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
美國凱斯大學兼職教授;世界正畸聯盟(WFO)執委會執委;亞洲太平洋正畸協會(APOS)會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正畸專業委員會(COS)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第三屆、第四屆理事會理事;中華口腔醫學會副秘書長、科技研究部部長(2006~2010);中國美容與整形醫師協會口腔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正頜外科學組學術委員;北京口腔醫學會口腔正畸專業委員會常委;數字化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第一屆技術委員會委員;第14次國際顱面生長發育與功能研討會暨第11次全國口腔正畸大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2012);國際牙醫師學院(FICD)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口腔正畸專科院員(M Orth RCS Edin);美國正畸協會(AAO)會員;歐洲正畸協會(EOS)會員;國際牙科研究會(IADR)會員;SCI期刊《PLOS ONE》審稿人;SCI期刊《Oral Disease》審稿人;SCI期刊《The Angle Orthodontists》審稿人;SCI期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審稿人;《中華口腔醫學雜志》編委;《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編委;《華西口腔醫學雜志》編委;《北京口腔醫學》編委;《臨床口腔醫學雜志》編委;《中國口腔科雜志》編委。